一、企業建立和實施能源管理體系的目的和意義:
1. 能源管理系統為企業提供了系統的能源管理方法,以確保他們有效地執行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并控制業務風險。建立一種機制,不斷尋求改善能源管理績效的方法;
2. 對于企業開展能源管理體系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技術支持作用;
3. 對于加強企業節能管理和能效提升具有重大影響;
4. 為企業取得“綠色工廠”奠定基礎(加分項);
5. 有利于企業實現2030年碳達峰、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;
6. 有利于完成政府對企業下達的“雙控”目標;
7. 培養企業能源管理方面的人才;
8. 體現企業社會責任,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,贏得消費者的青睞;
9. 有助于企業能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,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,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,在能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時保持競爭力;
10. 有利于滿足市場、用戶和各相關方的要求,有利于減少信貸和保險機構的風險,有利于吸引投資,有利于產品銷售和市場開拓;
11. 為實施碳交易奠定基礎;
12. 獲得國家節能獎勵和政策支持,以促進可持續發展。
二、一些企業能源管理不夠完善,存在能源浪費的現象,普遍存在的現象有:
1. 未按《某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辦法》規定進行節能審查;
2. 存在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設備;
3. 能源組織機構及職責尚需完善;
4. 缺乏對重點耗能設備進行節能監測;
5. 用能設備運行、維修、保養較差;
6. 計量器具不完善、不檢定;
7. 沒有形成有效的能源管理制度。
三、對尚存在的明顯的不合理用能行為的企業,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提升空間:
1. 能夠幫助用能單位以 “雙控”目標為基礎的節能目標責任制、節能考核制度和獎懲制度;
2. 完善用能單位Ⅱ級,Ⅲ級能源計量器具配備;制定計量器具周期(校準)記錄,對計量器具的檢定日期及下次檢定時間進行記錄;
3. 完善用能單位設備臺賬,對電機的型號、規格、功率、臺數及使用地點進行登記;
4. 強化能源管理人員和主要用能設備操作人員培訓、學習;
5. 加快企業節能技術改造;
6. 按照要求補充完善各項能源管理制度,規范檔案管理;
7. 積極開展能源審計,全面查找企業能源利用的薄弱環節,提出節能改造建議。
四、建立能源管理體系的步驟:
1. GB/T23331-2020/ISO50001:2018《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》和相關RB/T標準培訓;
2. 確定能源管理體系的組織機構和職責分配,任命管理者代表,組建能源管理團隊,能源管理范圍、邊界的確定,能源體系調研,工作計劃的策劃,現場巡視;
3. 診斷、分析和評價各計量及用能系統、設備的能源損失和浪費環節,對當前用能及節能現狀等內容進行客觀評價,編寫《初始能源評審報告》;
4. 能源績效改進機會識別、優控能源績效改進機會排序及管理方案;
5. 確定能源方針、能源目標指標、能源基準及能源績效參數;
6. 編寫能源體系文件,包括《能源管理體系手冊》、《能源管理體系程序文件》;
7. 能源手冊和程序文件發布及能源管理體系運行時間至少6個月;
8. 進行能源管理體系內部審核;
9. 進行能源管理體系管理評審;
10. 接受華夏認證中心有限公司能源管理體系第一階段審核;
11. 接受華夏認證中心有限公司能源管理體系第二階段審核;
12. 獲得能源管理體系證書。 |